2025年10月10日,设计艺术学院举办“木版年画传承创新座谈会”,特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”代表性传承人李力先生来院交流。党总支书记李杰、副院长汪海、视觉传达设计系主任王冠雅及相关专业教师代表共同参会。本次座谈以“深化非遗与设计学科融合、推动实践落地”为宗旨,围绕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、教学场景构建、毕业设计赋能以及展会资源对接四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探讨,为双方后续长效合作明确了实施路径。
座谈会上,李力先生结合二十余年非遗传承实践,系统分享了木版年画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化经验。他指出,“活态传承”应超越单纯的技艺复刻,重点可从“元素提取、技艺转译、场景适配”三个维度推进——例如将年画中的典型意象转化为现代视觉符号,将传统刻印工艺与文创产品、数字媒介等新载体结合,并依据当代审美调整色彩与构图逻辑。“非遗不应仅存于博物馆,而应成为设计中有温度、可运用的活态资源。”他通过多个实际项目案例,生动展示了年画如何借助设计语言融入现代生活,为在座教师提供了具象的实践参考。
在“教学应用与毕设赋能”环节,双方聚焦当前毕业设计中的文化转化难题,一致同意共建“木版年画专项课题库”。李力先生将系统梳理年画技艺图谱、符号体系与典型案例,形成跨平面、产品、数字媒体等多专业方向的教学资源包。针对2026届毕业设计,学院将设立“非遗设计专项指导组”,围绕“年画元素与现代产品融合”“题材与技艺的数字可视化”“非遗品牌视觉构建”等方向,为学生提供从文化理解到项目落地的全过程支持,切实破解“传统与现代脱节”的创作瓶颈。
关于“国际展会资源对接”,李力先生介绍了其参与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非遗专区、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要平台的经验与资源。双方初步约定,未来可采取“传统原作+现代衍生品”联合展陈的方式,在国内外展会上呈现非遗与设计融合的创新成果。此外,合作成果将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,反哺课堂,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与文化格局。
本次座谈会不仅深化了学院师生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理解,更初步构建起“非遗传承人与设计教育”之间的长效协作机制,为后续课程建设、毕设提质与国际交流奠定了扎实基础,也为高校探索非遗活态传承模式、培养具有文化底蕴与创新力的设计人才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参照。